中国足协自去年开始推出的青超联赛,到今年赛制更加完善,共五个组别参赛,U19仿照中超联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主客场赛制比赛,U13、U14、U15、U17则按区域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部(成都足协)六个大区先进行大区赛,然后排名前列的队伍进入总决赛。青超赛事的举办对于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青超联赛制度还是有很大的完善和提高空间。
首先低年龄段(U12及以下)的比赛仍是一片空白。13岁之前正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他们对足球兴趣的最佳时期,与枯燥无味的训练相比,比赛显然更能调动孩子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足球的热爱。鉴于他们的年纪,像U19一样全国范围的联赛显然并不适合他们,而像U13和U14一样先进行分区赛呢?但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多俱乐部的梯队体系并不完备,他们最小的梯队可能就是U13。一个赛区内的U12及以下不仅队伍少,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比赛很难起到锻炼作用。这种情况下,短期的赛会制便成了救命稻草。
像足校联盟杯,鲁能、恒大、绿城、富力四所足校轮流坐庄,除各自梯队外还邀请国内同年龄段出色的球队或者日韩高水平球队参赛,比赛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先进行小组赛,再通过淘汰赛决出最后的冠军。这样的一个赛事平台,显然创造出了更多参加比赛、锻炼学习的机会,使大家在交流比赛中不断成长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国内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各家俱乐部、足校、基地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彼此乃至中国青训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除了足校联盟杯之外,像鲁能足校主办的“鲁能·菁英杯”全国青少年足球交流赛,利用每年五一、十一假期,邀请全国各地的校园足球队伍及俱乐部、足协梯队参加比赛,通过比赛检验日常训练效果,以赛代练;“鲁能杯”全国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7年。目前,“鲁能杯”比赛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国模最大、水平最高,参与范围最广的品牌少儿足球赛事。“鲁能杯”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和“鲁能Q·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已经发展成为鲁能足校在少儿和青年两个两龄段的的品牌赛事;鲁能足校冠名举办的“鲁能·德馨杯”国际少儿足球赛,则将鲁能青训品牌打入华中地区,学校派出梯队参加比赛,为学校队伍争取更多与国内同年龄段球队及日韩队伍交流比赛的机会。这些青少年邀请赛,都是以短期赛会制的形式,发挥鲁能足校“国家足球山东鲁能体育训练基地”的品牌示范作用,为广大少年足球爱好者及地方俱乐部、学校足球队提供一个交流、比赛、提高的平台,以达到普及和提高青少年足球以及着力培养顶尖球员的目的。此外,学校的队伍还经常走校门,参加“哥德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赛等其他举办方组织的邀请赛,为低年龄段球队争取更多的参赛机会。
除了国内各足校之间的交流,我们还可以放眼海外,不但要“引进来”,还要大胆“走出去”,通过与外国同年龄段的小朋友相互交流比赛来提高自己。除了竞技层面的提高,“走出去”对于小球员视野的开拓,以及文化层面的提高也是有益处的。就在不久前,韩国幼少年联盟U12便来鲁能足校与梯队球员进行了友好互动,双方在交流比赛中互相取长补短,而鲁能足校也组织了菁英U10红队、U10黄队赴日本拉练集训比赛。
日韩的U12及以下年龄段队伍都依托于校园足球。类似于我国低年龄段的青超循环赛加杯赛淘汰制的比赛也是他们常用的比赛形式,而且得益于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和密集的人口分布,日韩低年龄段队伍的实力差异并不是很大。随着小球员年龄的增长和升学等原因,优秀的球员就从庞大的足球人口基数中被筛选出来。赛制来说,日韩因为地小人密的缘故更早地开始了地区加全国性的联赛,这对地大物博的我们来说并无很大借鉴意义,提升足球人口基数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其实对于低年龄段的小球员来说,比赛的意义并不在于成绩而是交流,我们不能够过度关注成绩而将比赛功利化,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所以U12及以下的比赛,我们只作为交流、锻炼和提高的平台,一般不设淘汰机制,也不设排名表。我们希望的是让他们真心喜欢上足球,通过让小球员体验成功的感觉等方法,使他们把足球当作自己一生愿意从事的运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